从内陆腹地到达海通衢
——写在九江港口岸对外开放30周年之际
九江新闻网讯(记者 周跃喜)1980年4月1日,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一艘满载货物的轮船“新华五号”从九江港启航,这艘直达香港的货轮标志着九江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也标志着九江这个地处内陆腹地的城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通江达海”。
九江地处中国中部,从地图上看是属于不折不扣的内陆腹地,但152公里的长江岸线从这里蜿蜒而过,将这个内陆城市与其他沿江滨海城市相连。由于这种特殊的交通区位优势,九江港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58年11月,就曾辟为长江三大(镇江、九江、武汉)通商口岸之一,在历史上享有“七省通衢,三江门户”之称。改革开放以后,九江对于江西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倍受重视,1980年2月,九江港被国务院批准对外贸易水运口岸,开放国轮直航进出口贸易运输;1991年10月经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审议批准,九江港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口岸。
九江港口岸的对外开放,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九江港成了连接江西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唯一货运通道。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九江港拥有对外开放口岸线40余公里,国家批准开放的214码头、三角线港区、外贸码头、炼油厂码头、中建万佳码头等5座外贸码头,姚港锚地、新港锚地等两处开放锚地。“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引进宝矿集团和上港集团,两年内完成投资10亿元,改造扩建214码头、新建城西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和口岸物流园区,港口可常年接泊3000∽5000吨级海轮,是长江中上游流域唯一具有件杂货、散货、超大件、石油、散装液体化工原料、国际集装箱货物等综合通过能力的口岸。在九江口岸的带动下,以长江为龙头、以鄱阳湖水系航道为脉络的直达江海联运的水运网和长江多式联运配套的港口体系已经形成。
九江港的对外开放,让既不沿边又不靠海的江西从水路走向了世界。30年来,九江港开辟了往返日本、菲律宾、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直达近洋航线,成功地接泊过洪都拉斯、巴拿马、伯利兹、俄罗斯、越南、柬埔寨、韩国、丹麦等外国籍的远洋船舶;国际集装箱运输与中远、中海、中外运、美国总统轮船公司、法国达飞、东方海外等世界20多家著名的航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运输江海联运航线,国际航线由开放初期的每年2∽3条发展到每年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有货运往来业务。九江口岸的物流企业也不断壮大,开放之初仅有1∽2家国际货代、船代企业承包,而今聚集了一批熟悉国际货运规则、涉外金融、保险、航运等综合专业技能的国际物流人才队伍,20余家专业的外贸代理公司,直接承接九江与世界各地的货物运输往来。
30年来,随着我省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九江港口岸通道作用日益显现。自1989年开辟集装箱支线运输以来,国际集装箱箱量连年上升,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九江的经济建设呈现强劲势头,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促进了长江航运运输需求量的增加,九江港口岸的集装箱吞吐量呈“井喷式”发展态势。在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0标箱后,连年翻番,去年实现了10.06万标箱的历史新纪录。运量从80年代初的年均不足万吨,到去年完成外贸运量597.4898万吨。九江港口岸通过的外贸货运量占全省外贸货运量的60%以上,九江口岸对全省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服务作用。
三十年春风激荡,九江口岸与中国经济一起成长;三十年砥砺前行,九江口岸见证了我省外向型经济的辉煌。今天,九江口岸继续以“建设九江大口岸,服务江西大发展”为己任,努力构建九江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平台,为决战工业2000亿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