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蓝皮书:
短期不能带来产出快速增长
近日,在天津星通联华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揭牌典礼上,中国首部物联网蓝皮书——《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1)》正式发布。报告从宏观经济、产业政策、技术、产业链建设等不同层面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报告认为,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有机结合的一种创造,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已成为主要的发起国和主导国;在物联网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经过几年的技术和市场培育,加之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长,可以预见物联网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报告称,物联网技术将会以三种方式影响实体经济:改变产业结构;支持新产业和新业务的产生;与传统行业和领域融合以产生竞争优势。
但报告认为,按照通用的技术理论家的观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短期内可能并不能带来产出的快速增长。报告指出,中国对物联网机遇的把握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标准规范、核心技术、统筹规划、商业模式、规模应用五个方面:
物联网行业标准规范缺失。由于物联网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且涉及多层次的多个标准,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
核心技术缺位。纵观中国物联网的技术创新,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发展,通过增加新功能,使其具备物联网的特性。但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创新,也很难形成核心技术。
统筹规划和管理缺乏。在全国范围内尚未进行统筹规划,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分割的情况较为普遍,产业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
成熟商业模式缺乏。虽然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整个行业目前尚未出现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引领物联网的发展。
规模应用不足。物联网在我国虽然有一些基础应用,但目前国内“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难以激活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
针对物联网发展现状,成都市物流协会赵香南常务秘书长认为,当前物流网应用到物流产业,一是要加快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二是要加大对核心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三是实施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四是加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相互融合度,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物联网要注重实践
要等收获季节还需耐心
目前,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国“十二五”规划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物联网作为其中重要一项,受到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一直看好。但是,当前物联网概念股一路飙升,物联网泡沫逐渐浮现。
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姚建铨表示,虽然目前物联网产业因为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很多商业模式还不太明晰,但物联网仍然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搁置争议、携手共建、不断创新,从这个角度去发展物联网是最为重要的。
而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凯老师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物联网。王凯认为,根据历史的经验,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要伴随着一场技术的革命。资本市场着眼于未来,看好物联网的前景;而业界专家则着眼于现实,关注物联网技术在落地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和困难,两者者并不矛盾。
对风险投资者来说,物联网或是充满金矿的行业,他们看好这潜在市场规模。但物联网标准的复杂性,其应用要跨越不同领域,政策法规的缺失等问题增加了行业的不确定性,也使风投们认识到物联网产业还处于播种期,要等到收获季节还需要耐心。